June 25, 2016

Theo 巧克力工廠 & Public Art



週末星期六的中午來到Fremont 的 Theo 巧克力工廠參觀,
原價一人$10的 Tour 因為有 Chinook 的優惠,所以一個人只要$5
星期六的Fremont 比想像中好停車,下午去吃 Paseo 也不需要排隊,爽!

雖然我和菲先生還算喜歡吃巧克力,但對巧克力是沒有什麼深入研究的...
除了大部份都是買小眾品牌,像是local, 有機以及Fair trade,
剩下的關於巧克力如何製造以及味道等等,就隨緣了,
我甚至懷疑自己是到了何時才知道,原來巧克力的果實Cocoa bean其實是白色的...
Theobroma cacao 就是巧克力的果實,長青生長在熱帶(赤道南北20度以內)
其大小形狀我覺得很像木瓜,不過外表顏色倒是比木瓜多很多種,
據巧克力解說員的解釋,外表顏色對Cocoa的口感沒有太多影響,
一個cacao pod兩個月就可以長到像木瓜的大小,五個月就成熟
裏頭大概會有黏黏的白色種子 20-50顆,而基本上要400顆才能做約一磅的巧克力

巧克力也是發酵食品,就像是啤酒,起士,泡菜...
沒想到發酵在人類的食品歷史上竟是如此重要的角色!
通常發酵七天之後白色果實變成巧克力顏色,之後就開始曬乾,
再裝袋成一顆一顆從這些赤道國家到其他國家,
而這也是第一次我知道有一種食物叫做nib...
也就是fermented, roasted後碎裂的cocoa bean,
我們有試吃,不甜但是帶有巧克力味,有一點點苦,
解說員非常熱愛,他說很適合拿來做baking,或是夾在優格裡面

而nib 繼續加工後,就會成為cocoa liquor,從中就可以萃出cocoa butter 以及cocoa solid
最常見的cocoa solid 就是 cocoa powder!
(天啊...這名詞也太多了一點......)
從bean to bar 的過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步驟,也是會花最多時間的步驟 (可能可以到2-3天)
就是Coching,也就要把酸味以及氧化過程處理的更完善

寫到這邊,我已經吃了兩小片的Theo巧克力...
果真每樣食物背後都有學問...

Theo factory 去年生產了兩百萬磅的巧克力,
今年預計要成長25%,相對Hershey一天生產一百萬磅的巧克力,
Theo感覺規模很小...但就是這種小又巧的店面讓人有種親近感
而且2005年才成立,如今可以有個不錯的店面加上Factory tour
感覺得出來管理階層有用心!

附帶一提,目前巧克力流行bean to bar,這是需要堅持以及技術才可以做到,
否則就會變成 Mast Brothers ,行銷自己是bean to bar craft art
但實際上是直接買巧克力來做,只有可恥兩個字可以形容

Fremont 另一個有趣的地方就是有Public Art 可以參觀,
最著名的當然是Fremont Troll,不過遊客很多,
所以菲先生反而比較喜歡這兩個沒有遊客看的,
尤其是JP,菲先生覺得很有快樂性,特別擺上爬岩景點動作之一drop knee 來拍照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References:
Wikipedia Cocoa bean: 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Cocoa_bean
Theo Chocolate Website: https://www.theochocolate.com/
QZ mast brothers: http://qz.com/571151/the-mast-brothers-fooled-the-world-into-buying-crappy-hipster-chocolate-for-10-a-bar/
http://seattle.curbed.com/maps/mapping-fremonts-public-art




No comments: